王超然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超然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論文前半部探討國府時期的四川基層實況。縣長至基層任職時,面對地方的穩定權力結構,該用什麼方式與策略施展自己的施政理念,以及執行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讓國家能重新掌握四川基層?本文以陳開泗、康凍分別在新都、新繁兩縣任職經歷為例,描述兩人各自以不同策略試圖開創一片新天地,但雙雙以失敗告終,說明空有行政組織架構,但沒有其他黨、軍、群眾組織配合,無法形成有效的整體戰,縣長在基層猶如孤軍作戰。如不選擇與地方權貴合作,將會一事無成。
後半段則以中共在1950年初治理四川基層情況,並以其在四川推動徵糧,如何處理基層激烈反應為例,探討中共與國民黨的不同之處。中共的徵糧以「合理負擔」為原則,亦即大戶多繳,而小戶少繳或免出,導致各地權貴帶頭進行大規模武裝抗爭。鄧小平決定以軍隊鎮壓為主,配合統一戰線、發動群眾等政治策略,清除帶頭反抗者,拉攏合作者,並藉此培養積極分子,以為未來準備。中共透過黨政軍一元化的整體戰,讓基層幹部擁有思想、武力、財政與人力等支援,使其得以一步步地在基層打開局面,完成上級交付的各項任務。不似國民政府的縣長,在基層如孤鳥一般,此為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
筆者在完成博士論文後,即著手論文的修改與擴充。筆者的博論以跨越1949年進行國共比較,是一個新研究方向的嘗試,但因研究課題侷限,沒有將研究課題放置於更廣闊與整體的脈絡詮釋,結構不夠完整,與缺乏細緻、具體與連慣性的敘述,以致沒有很好的呈現論文的學術價值。筆者希望藉專書修改計畫,針對前述問題一一改進,並能將其落實為具體成果。
筆者計畫從三方面改寫論文:
1.問題意識補強
筆者延續跨政權與時段的研究方式,而將切入點由原先比較國共在四川基層的治理,轉換為國共在建構現代民族國家時,各自如何將中央權力向下延伸,能夠掌握地方的人事、財政與軍事,並貫徹國家政令。換言之,即是傳統的「中央化」課題,在近代由帝制轉向現代民族國家過程發生什麼變化與新意義,並以國共在四川的治理經驗,作為實際探討之例。筆者並以「鞏固」(consolidation)與「重塑」(reconstruction),定義國民黨與中共的「中央化」各自特性。
2.章節架構與內容變化
筆者除補強問題意識外,也大幅度變動原有的章節架構與內容。除將原先結構打散,分配到新的章節,並撰寫新的內容,讓整體敘述更為完整與詳細。
3.資料增補
筆者為因應內容大幅增加的情況,希望加強檔案資料、日記、文史資料等不足之處。筆者預計使用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事略稿本》、《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以及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典藏的「經濟檔案」等。此外,大陸的四川省檔案館,與重慶市檔案館內典藏有關四川省府、重慶國府的檔案,也是筆者預計補充資料之處。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專書論文
(四)學術會議論文
(五)書評
(六)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