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唐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蘇建唐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本文以臺灣閩南語(下簡稱「臺閩語」)否定詞「毋、無、未」為研究對象,主要由功能角度探索三者在不同分布位置,甚至是構式上的競爭;並擴及方言間的比較,企圖整理出發展的共性或類型的殊性。
首先,「毋/無」在「VP-Neg」的合流破壞了語法系統的平衡,為彌補該缺口,將使借自國語的新形式「VP-Neg-VP」與「VP-嗎」獲得融入臺閩語法系統的機會,甚至進一步擴張其佔有比例。其中二戰終戰前的「VP-嗎」應來自潮州系統,與戰後來自國語系統者不同,這點是過往研究未發現者。
第二,本文認為「未」原是用以否定梅廣(2015:309-329)提出的「合成完成體」,另透過詮釋者(interpreter)的主觀性(subjectivity)分成顯性和隱性兩種用法。此外,本文更透過歷時文現比較發現,「未」也與「不」和「沒」在「Neg+經驗體標記」格式上具競爭關係,同時,上述的競爭結果也反映在地理共時分布上。
第三,臺閩語[無啥物XP]是可表「微量」(paucal)概念的構式(construction)(Goldberg 1995),用以指「某具象或抽象事物的實際量(X)較預設值微小」。文中分別探討:1. 進入X位置的成分限制2. 「啥物」如何由定語轉用作狀語的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Hopper and Traugott 2003)過程3. 也利用方言比較確認本構式上具有區分方言地理的意義。
本論文改寫計畫有兩點主要修改方向:1. 加強歷時語料的考察與詮釋2. 加入形式語法(formal syntax)觀點,企圖提供更全面與細緻的觀察角度。須說明的是,下列以「原論文」稱呼未改寫的原稿,「本文」則指本次改寫計畫書。
1. 加強歷時語料的考察與詮釋
根據原論文的主張,漢語否定詞系統在各方言的變化速度呈現「南方較北方保守」的情況;同樣情形也反映在現代閩南語用詞上,如「面」和「目」等詞皆比北方的「臉」和「眼」存古。然而,以上看法卻和《顏氏家訓》的觀察不甚一致,該文於「音辭篇」的記錄「古語與今殊別…南方水土和柔,…,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辭多古語。」針對前述的不一致性,有必要在改寫計畫中提出說明。
原論文在歷時語料的考察上,還需要更加細致的觀察與分析,特別是針對「近代漢語中期末葉到晚期初葉(約宋金至元期間)」。因為宋金元間,南北漢語的發展出現斷裂,也影響了現代漢語在南北方言類型上的格局;另外,亦不可忽視元明清以後,北方通語對南方方言的影響,這同時也說明須結合歷史背景方能對歷時語料作出更全面性的分析與詮釋。
2. 形式語法的探索角度
有關形式語法的探索議題,本文將著重在兩個部份:a. 句末否定詞向疑問助詞的轉變b. 釐清[無啥物XP]的量化與「微量」語義來源。
a. 句末否定詞向疑問助詞的轉變
原論文提到,漢語曾發生「VP-NegVP-Q」的過程,兩式雖皆為問句,但句末否定詞卻轉作疑問助詞,此間關鍵在於決定問句屬性的[Q]特徵,如何在不同宿主(holder)間轉變?這背後更須先確認[Q]於「VP-Neg」依附的成分。對此,未來本文將嘗試在Jayaseelan(2001, 2008)與Aldridge(2011)的基礎上,由「運符(operator)-變項(variable)」的觀點,同時解決上述問題,並提出更具普遍性的解釋。
b. 從分布形態理論探索「微量」構式
有關「微量」構式的生成,重點須釐清兩個問題:1. wh-詞如何獲得量化概念2. 什麼因素賦予「微量」構式偏稱否定的解讀?對此,原論文主要由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下簡稱CG)(Goldberg 1995)角度提出看法,但若能結合不同理論,將可使解釋力更加完備,這部份將納入本次改寫計畫之中。
根據構式語法理論來看,構式本身是須被獨立記憶且具有能產性的語義單位,某程度而言應可視為一種「錄位」(listeme)(Di Sciullo and Williams 1988);若依照分布形態理論(distributed morphology,下簡稱DM)(Halle and Marantz 1993, 1994)的觀點來看,其實每個詞彙的成型過程亦可由句法模型加以形式化,DM是一種由生成句法角度研究構詞的形態學理論。對於這部分,原論文之中雖略論及形式語法,但整體上仍以功能觀點為主;本次改寫計畫將納入DM角度,嘗試結合生成和功能語法的詮釋方式,企圖能擴大討論的深度與廣度。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專書
(四)收入專書(論文集)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