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馥蓁
學歷-
法國高等實踐學院(EPHE)宗教與思想體系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馥蓁
學歷-
法國高等實踐學院(EPHE)宗教與思想體系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我的論文題目是「道教儀式經典的範式: 類型、傳佈與使用。以四川《廣成儀制》及其傳統為例」,作為第一部專以四川地方道教科儀叢書《廣成儀制》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在研究上採取文本與田野工作並重的方法,致力理解《廣成儀制》其科儀書本身及其實踐。
在章節的安排上亦分成兩大部分,即科儀書本身的歷史,以及當前廣成科儀的實踐情形。雖然四川地方在清之後的相關史料並不多見,我盡可能從各種方面收集呈現,輔以對年長道士的訪談,歸結幾個基本又還無定論的問題,如其「校輯者」、地方諸宗派、收集刊刻、相關道教經書手本等的發展過程;並針對幾處顯得空白的地方道教史疑問,比如《廣成儀制》的編纂背景、時隔近百年後才出現的首次刻版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對科儀的研究則從科本出發,一方面針對文本解讀分類,同時也從觀看和與道士的問答中理解印證,體會廣成道士如何形成獨特的內化的儀式邏輯與結構構成;這就是我以為廣成科儀的節次安排能如此活潑,強調專門設計次次不同的獨到之處。
本次論文改寫有兩大主要方向,首先是對論文答辯時四位委員的評論與意見將要做的回應與修改;其次是論文撰寫期間對田野資料與文獻資料感到不足,所欲補強及擴充之處。
首先展開的是將回到四川補充田野工作,首要之務是增加對廣成道士的認識。除了加強與認識多年的報導人持續的互動,希望能擴展關係網絡,認識並看到更多道士及其科儀。而不論是在田野地的資源或是目前(主要是)院裡的資源,努力收集舊時手本與地方文史資料,盡量做到沒有遺漏。
目前需要較多更動改寫的地方,主要在糾正原本行文不夠精確的地方,如多處將歷史與口述資料混用併呈之處,應該更區分清楚,不使讀者混淆;道教與科儀專有名詞的使用應該再更精確,同時也要再精確檢討其實使用的情境、與其他省分情況的關係等。
對文本的整理會基於原本論文附錄表格,再添加更多一些的成果,並且校對回朔文本諸卷帙中對詞彙採用的不夠嚴謹,探問具有何種意義,在更統一的脈絡語境下呈現。希望提供後續研究基本的宏觀式了解,以及方便的檢索。文中對《廣成》裡意義或頻率上較受重視的科目,如「供天」、「還受生」等作細緻的分析,將再加強個案式研究與整體儀式的節次安排邏輯的說明。
最後,回應我這兩年在台灣不同的田野經驗,想酌量添加與台灣相關的篇幅討論,當然主題仍會緊扣著《廣成儀制》與全真道教科儀相關的在台灣的傳佈發展。這個面向是原本論文較少談及的部分。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