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金生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簡金生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關於西藏議題,國際學界已有不少專著探討西方人所建構出的特定西藏觀。大體而言,批判性地指出西方世界的西藏熱潮所隱含的東方主義傾向,創造出神話、虛擬的西藏。相較之下,數世紀來與西藏關係密切的中國如何想像西藏,至今只有極少的討論。本文的目的即是從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切入,探討漢人是如何想像西藏,並與西方人之西藏觀做比較。
從認識西藏起,到如何治藏方案及恢復固有主權等,民國時人的西藏論述可歸納出宗教、社會形態與性別三個面向,構成漢人對西藏的主要認知。
就宗教而言,魏源在《聖武記》裡就已經定下對西藏史與西藏佛教的錯誤敘述。清末起,又加入日本與西方對西藏佛教的「客觀」研究,從而將西藏佛教視為充滿怛特羅巫術的迷信宗教。
為了解釋藏人何以不認同於中華民族,以及仍屬落後之地且未現代化的根源,漢人以「神權統治」和「封建主義」來抨擊喇嘛與土司、貴族。在邊政學風潮下的多數人類學者的實地田野研究,亦難放下對西藏佛教及土司的價值判斷,而在1950年之後發展成「封建農奴制」的經典論述。
由於西藏社會兩性分工不同漢人,加上一妻多夫婚俗,結合密宗的負面性傳聞,在漢人的獵奇想像中,盡情創造出情色化與妖魔化的西藏來滿足漢人對異族的性征服。
除細部文字、史料修正外,將原先的六章二十節(不計前言結論)刪修增補為八章。
新增的章節為:
第一章第二節,「清藏關係回顧與西藏地理認知的變化」,除依據先行研究增補清藏關係的回顧外,重點將放在清人對西藏地理認知的變化過程。藉由探究清人對藏區地理上的認知,來說明西藏藩部地位的變化過程。這個研究幾乎等於清代「治藏」史,自無法以僅僅一小節處理,也非本文主題。所以本文會以官修志書、藩部、會典中所涉及西藏地理概念,來比較私人著述及遊記中的西藏,從中對比出清人對藏區的地理認知。
新擬第七章為「近代中國攝影所呈現的西藏及其宗教、女性」,除了文字之外,民國時期關於西藏的文本中,尚有非文字的圖像。也就是漢人如何在視覺圖像上展示西藏及凝視西藏。除了有關西藏的著作裡附錄的圖片外,有幾份畫報曾刊載過以西藏為主題的人文與自然攝影作品,如《良友》、《中華》、《大眾》等畫報,亦出現專門供稿的邊疆旅行攝影家,如莊學本(1909-1984)。圖像在語言思考上並不像文字可容納許多文化意義的論辯,然而圖像卻能在特徵上更加突出視覺上的印象;圖像也更容易脫離原有脈絡而不斷複製、衍異、挪用;甚至同一張照片,不同脈絡下的觀看與呈現,會導致不一樣的感受。本文並不採取攝影學的風格分析,而是考慮這些攝影作品在畫報這類通俗出版品中,被安排的位置、觀看的方式及文字解說,是如何呈現視覺化的西藏。此外,還進一步對比中外圖像。西方與日本同樣也產出西藏的照片,這些照片往往直接為中國畫報和出版品所襲用(且不註明出處)。以日本學者青木文教為例,他曾為十三世達賴喇嘛拍官方肖像照。但這張肖像照重複出現於中國的雜誌裡,出現於中藏糾紛、達賴之逝、達賴轉生等脈絡中。
增修幅度較大的是第五章第二節,擴充為「邊政學的踏察:獵奇、異己、共性」,討論內容以遊記為主。第一部分是遊記,這些遊記宣稱為客觀學術考察,不過文本的重點不在於提供關於西藏的知識,而是向讀者展示如何收集與西藏相關的各種符號:自然風景、著名寺院、禮俗實踐。甚至,還出現偽造性的遊記。第二部分則將原先「嘉戎土司的實地研究」、「與漢文化具有共通性的他者」兩小節濃縮成一小節。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學術會議論文
(四)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