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文
學歷-
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士: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黃彥文
學歷-
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士: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有別過去總是由泰勒理性主導的課程理論,臺灣課程領域的美學研究近年來開始持續不斷的生成。僅管,這些美學研究重視的課程議題與側重的關注焦點不盡然相同,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使用「課程美學」這個詞來總括之。然而,回顧當前許多「課程美學的研究」往往將課程教學視為「外在的客體」進行「理性標準」的藝術鑑賞與批評,或過度偏重於「教師主觀的美學聲音」之敘說,這些研究可能都忽視了「課程美學」其實還具有一種「互為主體性」的共鳴之美的可能。有鑑於此,本論文旨在藉由「共鳴」提供「課程美學」一種「互為主體性」的「共鳴課程美感經驗」之研究新視野─ 情感層面的「共感性」、實踐層面的「協同性」、認知層面的「反身性」作為研究架構;並採用「擴展性個案研究方法」(extended case method),藉由個案場域的親身體驗,進以描繪「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實際呈現出來的現象,並詮釋其背後蘊涵的課程美學意義。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如下:
壹、「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可作為一種「互為主體」的可能性語言。一、「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的「共感性」呈現,如「蒙太奇身體意像」;其可以透過不斷的拼貼,揭示出「情感共鳴」的多元意義生成。二、「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的「協同性」呈現,如「眾聲喧嘩的即興樂曲」;其反應出「實踐共鳴」經由師生協調而體現為動態和諧的教學文化三、「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的「反身性」呈現,如「陌生人的故事呼喚」;其回饋的行動體現出「認知共鳴」所蘊涵的一種「他者性」的理解與認同。
貳、「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開拓了課程美學研究的新視域。一、「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提供了「非言說性」的身體美學語言。二、「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開啟了「遊移視野」的互為主體取徑。三、「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流露出「教育愛」的生命存有關懷。整體而言,僅管「共鳴課程美感經驗」本身存在許多研究的限制性,也不是研究「課程互為主體」現象的唯一方式,但是,本研究試圖拋磚引玉而提供一種「課程美學研究」的「新可能」,也冀期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研究致力於關切於美學的互動論,從而跳脫「主客二元論」的長久迷思。
呼應當前我國教育部正大力推動的《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政策,希望能透過「共鳴美感經驗」理論的推介,對當前教育改革與課程教學革新帶來嶄新的共鳴美學新視野。本專書改寫要點如下:
(一)標題改寫為《讓美感開始共鳴─ 臺灣美感教育的下一步》;章節架構調整為11章。
(二)改寫重點與修正方向為:理論文獻的厚實化、探討議題的實際化、抽像概念的具體化、實例引介的彈性化。
(三)各章的預擬改寫之後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失落的「美」,失去「愛」的教育
本章旨在批判長久以來台灣受到升學主義影響而呈現智育掛帥的現象,也揭露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力量結盟促使教育更往追求速成、量產的績效責任制度,卻忽略了教育是「教人」的百年大計。本章反思當前教育的問題,並闡述美感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 我國美感教育的歷史發展之回顧
本章旨在探究臺灣美感教育的歷史沿革情形。同時也與台灣重要美育學者所致力的「教育美學」與「課程美學」觀點及其發展脈絡作互文性的闡述。
第三章 美加地區藝術與美學社群的發展
本章旨在介紹美加地區近數十年來「藝術本位教育研究」(ABER)發展的重要論述,包含了Greene、Breasdly、Smith等人的美育思想、Eisner的教育鑑賞與評論、Pianr的課程美學文本、Vallance的課程領域的美學探究,以及近興起的藝術傳遞、多元表徵形式的藝術實踐創作、藝游誌(A/r/tography)…等等趨勢,並兼論其對臺灣近年來「課程美學研究」運動的影響。
第四章 藝術乎?美育乎?─ 回歸生活美感經驗的人性陶冶
Dewey亦區分了藝術作品和藝術產品的不同,前者是涉及人類情感投入而非僅是技法表達而已。本章由此論述,讓美感教育宜回歸重視生活美感經驗的人性陶冶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 回歸生活世界中的「我-汝關係」─美感經驗的共鳴
美學固然可以喚起人們生命情感的溫度,然而其容易限入主觀的「各說各話」是其內在潛在的危機。亦試圖透過「共鳴」而構想出一種像Schulz所稱「生活世界互為主體」的共鳴美感經驗之新可能。
第六章 西方思潮裡的「共鳴」美學精神
本章分為兩條主軸:「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他人」,進一步闡述西方哲學中有關「共鳴」的美學精神,包含了:Vico的詩性智慧、Kant的自由遊戲與共感性、Schiller的審美遊戲、Hurrerl的互為主體、Heigigger的在世存有、Gadamer的視域交融、Jauss 的接受美學、Merleau-Ponty的知覺優先論、Deluze的感官邏輯、Dufrenne的情感先驗、Shusterman的身體美學、Levinas的他者性倫理學…等等美學精神之綜述。
第七章 東方文化中的「共鳴」美學意境
本章旨在闡述東方文化中有關「共鳴」的美學思想,包含了:老子的天道、莊子的冥同與逍遙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王陽明的天人合一;近代朱光潛、李澤厚、蔡儀、宗白華等人的美學思想;以及文學藝術評論《文心雕龍》及《人間詞話》等等來源之統整綜述。此外,亦透過西方美學及東方美學的跨域對話,辯證「共鳴」的不同可能。
第八章「共感性之畫」─ 美育課程的「共鳴」體驗想像
本章透過「共鳴」所蘊含「頻率共振」的「共感性」蘊義,建構出一種重視直覺性「感同身受」體驗,以及接合性「蒙太奇拼貼」想像的美育課程在教學現場中落實之可能。有別於強調單純由「知識性認知」的美育課程,「共感性」更重視透過「知覺優先」進而引發生命深層的有意義學習。為避免過於抽像,亦適時透過一些教學實例與圖像來輔助說明。
第九章「協同性之歌」─ 教學藝術的「共鳴」即興演出
本章透過「共鳴」所蘊含「相互協調」的「協同性」蘊義,建構出一種重視即時互動的教學藝術。在動態的課堂教學中,不同課程單元與教學事件總是涉及像課程之父Tyler曾言的順序性、繼續性、和統整性關係。因此,如果想要追求教學如同藝術般的精彩演出,教師和學生必須時時刻刻透過積極傾聽對方而作出連結性的溝通與回應。就像音樂歌曲般,每個音符和音符之間共構的旋律、節奏與步調、和聲效果…等等,都有賴於每位參與者在即興中作出協調性的配合才得以可能的。
第十章 他者性之詩」─ 生命認同的「共鳴」回饋生成
本章透過「共鳴」所蘊含「回饋增能」的「他者性」蘊義,建構出一條師生透過「他者回饋」促成自身生命認同的成長改變之可能。有別於「上所施,下所效」的單向道學習或極端「學生中心」的放任教育,「他者性」關注師生彼此「相互學習」的情形,學生向老師學、老師向學生學、學生向同儕學,透過不同生命視野的交融,促進不同個體自身能夠突破自我侷限的認同,進而增進生命的廣度、永續成長、終身學習。
第十一章 把愛找回來─ 編織台灣美感教育的未來藍圖
本章透過「共鳴美感經驗」理念,呼應教育部近年來「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而提出未來推動美感教育課程與實踐的參考建議─ 不能夠讓美育「換湯不換藥」而依舊強調智育學習,卻更要重視「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而建立相互依存的關係─ 一種「愛」的美育倫理學的交互具現。
(一)期刊、專書論文
(二)科技部研究計畫獎助< /span>
(三)海外學術會議論文
(四)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灣、大陸、港澳地區舉行;含英文paper)
(五)公開學術讀書會導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