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閔旭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詹閔旭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我的博士論文批判性反思認同與恥辱情感之間的糾葛。目前在中文研究領域談到恥辱時,多放在大中華民族主義脈絡,藉此凸顯西方列強入侵vs.受辱的中國人的二元對立。然而,這種以中國民族主義為核心的恥辱感無法完整說明全球華人的認同樣態。隨著晚近華人地區在地意識日漸攀升,恥辱在華語語系地區衍生出新的內涵――質疑、否定、轉化自身的中國人認同。華語語系地區的恥辱感與東亞病夫截然不同,這是一種亟待開發的研究視角。
我的博士論文以當代台灣場域的文學與文化生產為分析對象,揭示華語語系恥辱的運作與其涉及的相關課題。各章圍繞認同、在地性、認可等議題展開論述,並以施叔青的《行過洛津》(2003)、黃錦樹的《由島至島/Dari Pulau Ke Pulau/刻背》(2001)、高行健編導,文建會製作的《八月雪》(2002)、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2004)以及陳映真的《忠孝公園》(2001)為個案探討。每一章挑選來自不同地區作家(包括美國、馬來西亞、法國)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作家的跨國流動背景讓他們的作品內涵不侷限於台灣本土情境,反而帶出從跨國華語語系視角檢視台灣文學生產的必要。「在地」與「跨國」視角互相參照,凸顯台灣文學的多元流動,同時也勾勒出華語語系恥辱的複雜面向。
我的博論挖掘恥辱與認同的辯證,此次專書計畫則放大研究格局,重新規劃專書結構,整理成一本以台灣的華語語系文學為主的專書。國外出版社Cambria Press已規劃Sinophone World書系,持續出版專書;但在台灣,華語語系研究仍以期刊專輯為大宗,專書出版仍待開發。為此,本書希冀提供台灣不熟悉華語語系理論的讀者一個完整的理論介紹與文本分析的實際操作。書名暫訂為《台灣的華語語系視野》,全書預計分為七章,探討以下課題:華語語系文學的內涵是甚麼?為什麼需要在台灣談論華語語系文學?台灣文學研究如何介入全球華語語系研究?這些問題是在學界討論華語語系研究時常產生的疑問,本書希望加以一一回應、釐清,為有志於深入瞭解華語語系研究的學者有所助益。
本計畫將以「台灣與華語語系世界的關係」為專書論述主軸。華語語「系」是一個隱含跨國意涵的詞彙,「關係」(relation)成了討論華語語系文學不可忽略的切入點,因為此概念觸及不同華語語系地區之間的連結、糾葛與結盟。以往台灣與全球華人社群的連結以華人族裔認同為基礎。比方說,過去台灣文學時常放在文化中國、世界華文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的脈絡下,正是基於「我們都是中國人/華人」的族裔論述。但事實上,台灣與華語語系世界的連結也不妨從世界史、國際政經、地緣政治的格局重新審視。荷蘭殖民時期,台灣屬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據點之一,當時台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華人的墾殖與經濟活動須放在全球大航海貿易時代的脈絡。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南進政策再次讓台灣人跟隨殖民帝國版圖的擴張深入東南亞各國。戰後美援政策與全球冷戰局勢則加速台灣與各地華人的聯繫:一方面台灣人大舉往北美遷移留學,開啟台美人世代;另一方面華僑政策讓國民黨政府從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層面介入全球華人社會(近如馬來西亞,遠及巴拿馬)。1980年代台灣文壇逐漸華語語系化,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北美、中國等地的作家及其作品匯聚到台灣出版市場,同樣值得探究。華語語系視角的意義於焉浮現:將台灣放入華語語系架構,並非(華人)認同的回歸,而是回過頭梳理台灣與華語語系社群千絲萬縷的歷史糾葛。
本書觸及台灣與華語語系之間如族裔、情感結構、世界史、世界文學與數位世界等多層次連結關係,並挑選具備鮮明跨國色彩的台灣作家作品為分析對象。本書希冀透過華語語系研究、跨國關係、地緣政治、世界史、比較研究的論述角度,提供台灣文學研究者「族裔認同」典範之外的另一個從全球華文文學脈絡探討台灣文學的研究方法。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專書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五)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