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綵瑩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魏綵瑩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魏綵瑩的博士論文:《經典秩序的建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採取不同於以往的切入視角探究廖平的經學與思想。廖平以研究經學、實踐孔子之道為本願,他以經典面向現世理論最大的特點,就是思考如何讓「孔子」走入當下的世界,以經典規劃中國與世界的秩序,因此廖平的「世界觀」就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本論文從兩個層面切入探討,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經重構世界秩序廖平的思想所展現的,是另一種如何為中國定位的典型。他要以三綱為精神、〈王制〉為架構的天子--諸侯體制普及於世,讓世界成為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倫理共同體。也因著中國有三綱倫理為主體的經教,故能成為世界的「諸夏」,立足於中心的地位,從來不曾被邊緣化。因此廖、康兩人的孔子改制內容並不同調,本文的研究也點出了近代《公羊》學者內部思想、政治理念的多元面相。
本論文呈現的第二個層面是廖平的學術所表現的時代性。例如對陰陽五行宇宙觀的新銓說方面,他已經大力表現了對氣化宇宙觀知識系統之質疑甚至否定,之後的古史辨派學者會用學術史的眼光重新考辨陰陽五行學說的來歷,也是源於本有學術權威的崩潰,廖平可說是站在承先啟後的位置。總之,擺盪在原有的信念與西學新知之間,廖平的學術體現了西潮蕩擊下的傳統學術、思想與信仰變遷的軌跡。
(一)緒論的改寫及概念、資料的補充
1.突顯近代四川地域學風的重要性
筆者多年來於撰寫碩、博士論文期間研究四川近代重要學者王闓運、廖平的學術,發現包括宋育仁在內的這一代四川學人,特別與成都尊經書院有淵源者,在經術思想方面都可見到明顯的共性。更具體的說,師從於王闓運的宋育仁與其同學廖平、吳之英等,他們的著述內容與理想,都是以王闓運的學術思想為發端,就近代地域學風的視角來看,這是一個富有意義的學術議題。
2.概念與資料的補充
本論文既然以「世界觀」為探討中心,因此擬於緒論中對此一詞彙再做較明確的定義。這個詞最初來自西方,而廖平的世界觀與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又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改時將做一個清晰的說明。筆者在博士論文完成後亦持續關注此一天下觀的問題,包括這類研究成果與研討會的最新資訊,也將補充入修改內容中。另外,廖平的資料或是專書研究,這兩年亦有增加,筆者 亦將把這些新出版的訊息與內容述要補入。緒論的寫作方式也將再更精簡,期望能讓未來的讀者能快速掌握本書的旨趣。
(二)專立一章敘述廖平的生平與學思歷程
1.尊經書院的師友與人際網絡
在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受限於時間,因此沒有對廖平的師友與人際網絡多著墨,不過這是廖平學術背景很重要的一環,擬趁著修改成專書之際補入。這個部分的重點將放在從學術方向考察張之洞、王闓運、宋育仁、吳之英等師友對於廖平的影響,一方面期能看出廖平思想與清代學術的傳承,另方面,這些學人都有積極用世之心,也可以從側面理解晚清變革思想對廖平的啟迪。
2.民國以後的文化關懷
民國以後,由於帝制走入歷史,相較於晚清的政治文化氛圍,知識群體的關注中心,也由「鼎革之際」的改良、革命轉移到思想文化上來。筆者認為廖平晚年時期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別重視三個層面的問題:文字問題、風水問題、中醫問題,而這些又與西風東漸對傳統文化造成衝擊有關。文字、風水、中醫這三個議題在近代思想的研究領域上堪稱受到相當的重視,而廖平這些方面的研究還很少,特別是風水學方面。因此廖平1920-30年代如何進行這種東西文化交鋒的論述,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擬在修改成專書時進行補充。
(三)陰陽五行宇宙觀與天學的補充與修正
原論文第四章,廖平如何轉化傳統陰陽五行宇宙觀的論述,經師友建議,有些標題太長,需要精簡。另外,陰陽五行宇宙觀與災異之說關係密切,廖平論述災異的地方頗多,論點很有時代性,與今文學於晚清民國以後漸趨泯滅的原因可以合觀。他這方面的論述大多集中在光緒29年所刊刻的《大統春秋公羊補證》,廖平另有〈災異論〉一文,收錄於《四益館叢書》;《光緒井研志‧藝文志》有他所寫的〈陰陽五行說序〉一篇,也是未曾為學界注意、討論過的重要資料。與陰陽五行知識體系密切相關,且歷來為今文經學者所重視的是災異的理論,廖平在重新詮釋陰陽五行之際,對於經典所書的災異也有不同以往學者的理解,具有時代意義,值得分析探討。
最後,廖平的災異論既然必須放在整個時代背景下,西學與重視天人感應的今文經學碰撞下的經學信仰轉變過程來看,才能更彰顯其意義,那麼與廖平年代相近的今文學者,在他們的全集或經學論著中也有對傳統災異觀的表述,未來也將爬梳,與廖平的說法進行異同的比較,並將強調的重點放在西學對今文經學演變過程的影響。
(四)廖平經典詮釋與民國學術的關係
廖平讓「孔子」走入世界,甚至宇宙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帶出了許多經學的問題,這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民國時期的學者。前輩學者已經注意到廖平強調經史之分,以及質疑上古黃金時代的說法,但是均為簡單的敘述。其實這一論題尚有許多值得深入發揮的空間,並往下延伸到民國時期的經史思潮,廖平扮演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深入廖平的著作可以發現,廖平與民國初年的學者蒙文通、顧頡剛的思想發展,都具有密切的關係。此外,曾親炙於廖平的吳虞、李源澄等,其學術與廖平的關係亦可注意。以下則略述廖平與蒙文通、顧頡剛之間可能的學術傳承,以及筆者未來即將開展的方向。
(五)廖平經學研究意義的強調與再省思
筆者將於結論中對廖平經學研究的意義,於本有的內容上再作強調與省思。強調的方向是:時代在變動,關懷時代的經學家廖平的思想也在變動中,經學詮釋也跟著隨時轉變,「變」的過程無非是要讓孔子的教化能夠適應新的時代,把新的價值觀不斷的揉進「孔經」之中。因此廖平的經學,思想史的意味重於學術上求真的價值,本應具有恆常性的「經義」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所展現的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由於孔經信息的增殖變得無所不能,經典的意義已經遠超出了一定的範圍,難以達成共識,也無法為多數的學者所接受。因此經學若要在近代脈絡下,用廖平的方式重新讓它成為致用之學實屬窒礙難行,但從學術變遷的角度來說,廖平固守經學的困境也是經學在近代轉化過程所呈現的重要一環。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國學熱」又興起了,該如何看待國學與經學的價值及其未來路向,以上的問題更值得我們深思。也許對於經學而言,不是簡單地拋棄,而是思索如何對儒家經典賦予符合時代語境的文化新義?這些問題,都將補充於改寫後的專書之中。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專書
(四)收入專書(論文集)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