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惠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chihui02@mail.ihp.sinica.edu.tw
本人博士論文題目為《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1895年臺灣被迫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在統治者主導臺灣朝向近代化的過程,日本近代美術潮流隨之引進。承繼清代傳統的臺灣書畫,無論書畫家的活動型態、創作主題以及作品展示空間皆產生現代性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傳統水墨畫家如何因應近代化的美術潮流?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與世代上差異?首先,探討對傳統書畫產生衝擊的近代美術潮流,包括從書畫組織到繪畫團體、從共進會的書畫展到臺灣美術展覽會、從日本畫到東洋畫的變遷。其次,討論臺灣書畫家在快速變遷的美術潮流中如何因應與再起。1927年臺展僅設立東洋畫與西洋畫部,傳統水墨畫家在美術版圖中淪為次要的從屬地位。書畫家及支持者籌組團體,仿效臺展模式而舉辦全島書畫展,爭取書畫家的活動空間,可謂隨著美術潮流變遷積極應變。最後,探討個別傳統水墨畫家回應近代美術潮流的樣貌。活躍於日治前期的呂壁松、蔡雪溪等六位傳統畫家,或延襲傳統繪畫,或吸收日本畫,或是學習東洋畫,他們的創作擺盪在新舊文化之間。年輕世代的呂鐵州、郭雪湖與林玉山,比較能擺脫傳統的包袱,擁抱新時代的東洋畫,成為後期畫壇領導人物,也更自在地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特色。
本計畫《殖民現代性的迎拒-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水墨畫的發展》基本上按照博士論文的主題與架構進行改寫。將針對各章節內容逐一修訂與補充,並增加兩章新主題,更重要是從日治時期臺灣水墨畫的發展現象,從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議題進行論述與反思。以下針對改寫重點具體說明。
一、第一章緒論,針對研究日治時期傳統水墨畫變遷的重要性,以及為何與殖民現代性議題有關,在論文改寫時將更深入論述,並加入此議題的相關研究回顧。
二、第二章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論文側重日本近代美術的團體及展覽會制度的引進、來臺畫家至官方美術展覽會的發展。本計畫將針對清代臺灣書畫的發展、傳統日本畫在近代的變革與發展特性深入討論,如此才能理解日治時期水墨畫在畫風與流通空間產生的轉變。關於日治初期的臺灣書畫會,本人後續發現相關史料,在改寫時將進行修正。
三、第三章新時代書畫家的再起,主要從史料建構新竹、臺南、嘉義的書畫團體活動狀況。本計劃將針對這些團體的主要成員進行更多的田野調查,希望透過書畫家後代訪談,彌補史料的不足之處。
四、第四章尋找現代觀眾與摸索新畫風,主要討論民間團體推動的全島書畫展,側重審查機制與參展團體呈現的畫風。本計劃將參考日治時期臺灣書法的研究成果,並與之對話。
五、第五章返往於中國與日本、傳統與現代的生存之道,主要討論日治以前出生的水墨畫家呈現多元學習與多角經營的傾向。第六章討論新生代領導人物的創新與融合。本計畫將繼續進行田野調查,並增加個案研究的討論面向。
六、本計畫擬增加兩章。一、「書畫」相關詞彙的使用檢討。傳統畫家在中日新舊畫風之間擺盪,新世代畫家則表現新舊畫風融合的現象,這也反映在美術相關詞彙的混用情形。本計畫將針對這些詞彙進一步討論,如「南畫」「日本畫」「東洋畫」「國畫」的使用情形、變遷及背後代表的意義,希望對臺灣水墨畫發展能有多面向理解。二、傳統文人的書畫收藏、評論與反思。日治時期書畫文物收藏風氣興盛,不少傳統文人加此行列,他們對於臺灣書畫到東洋畫的變遷都曾提出看法或評論。本論文改寫時,將透過他們的觀點,理解傳統文人對水墨畫變遷的接受態度。
七、結論部分,計畫從殖民現代性的角度,討論官方從攏絡臺灣書畫家到介入主導美術走向的現象。將針對書畫家對團體及展覽會制度、新舊日本畫的因應態度,在接受與選擇的迎拒之間形成多元的書畫觀賞空間、中日繪畫折衝與融合、表現臺灣主題等現象,進行深入論述與反思。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會議論文
(四)專書與專書文章
(五)翻譯
(六)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