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梅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陳燕梅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儒家向來強調以禮、樂治國化民,又認為風行草偃,上行會導致下效,是以在儒學趨於成熟的背景下,六朝官方就開始致力於落實儒門經典上的祭祀禮制規範。正因為要落實,原先未嘗措意的問題才浮現,並且引生了許多的疑議,也因此當時相當關注鄭、王二氏所忽視的某些禮制細節。本文按此,以郊、社、宗廟等三者為研究範圍,結合出土文獻及傳述史料,從歷史源流來審視六朝人對於官方吉禮祭祀禮制規範的議論,以及如何落實儒門經典上的吉禮祭祀禮制規範。之所以從歷史源頭入手,乃因禮議的癥結源自先秦,兩漢又沒有妥當面對處理,所以勢必結合出土文獻及傳述史料,從歷史源流來審視,始能折衷,這才不至於被禮書中此出彼入的說法所困,也不會陷於黨鄭、黨王或者妄加調停的窠臼裡,同時顧及禮論付諸實踐的狀況,以觀察經、史之間的距離,與儒門在吉禮祭祀方面的影響究竟達到什麼程度。
(一)修改動機
承如《禮記》卷二二〈禮運〉中孔子的闡釋:
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
所以教化是祭祀的根本,官方因此常透過祭祀活動馴服臣、民。然而若要論及官方吉禮祭祀所帶來的教化功能,皇家宗廟中的后妃廟與功臣配饗皆是極具代表性的課題,可惜,礙於修業年限,倉卒間,來不及仔細梳理這兩個課題。為了免其遺珠之憾,特以皇家宗廟中的后妃廟與功臣配饗為該計畫的改寫主題。
(二)前人研究成果
六朝時期涉及皇家宗廟中后妃廟與功臣配饗的相關研究著作,相當不足,管見所及,僅見涉及功臣配饗的文章,不見后妃立廟的研究。關於功臣配饗的文章,似乎只有業師所撰〈西晉佐命功臣銘饗表徵〉,以及姜望來〈北齊功臣配饗小考〉。由於姜氏往往僅開列資料,欠缺分析,不免讓人有惜墨如金之感,故本文主要是延續業師的研究。
(三)預期結果
原本論文的第五章「吉禮祭典中相關的特殊課題」只有兩節,相較於其他章節,比重較為不足。若是以皇家宗廟中的后妃廟與功臣配饗為題,各自獨立為一個章節,補入第五章中,如此整本論文的架構似乎會比較平穩。
另一方面,后妃廟的課題乃涉及了追尊、毀廟、宗廟祫、禘等問題;功臣配饗的課題也涉及了宗廟祫、禘的問題,兩者皆可間接地補述第四章「廟享」的論述,如此能讓這本論文的敘述更加完善。
(一)期刊論文
(二)研討會論文
(三)專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