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育慧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曾育慧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微額貸款(microfinance或microcredit,以下簡稱微貸)指額度極小的貸款,以窮人為對象,被視為消除貧窮的工具。孟加拉的尤努斯(Yunus)和他創辦的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確立的微貸模式為世界各地非政府組織仿效,規模也一再擴張。
部分微貸機構以照顧窮人為名開設醫院,故本研究在於驗證微貸醫院是否照顧窮苦病人,並與公立醫院做比較。本研究先針對上述兩類醫院的門診病人進行問卷調查,再透過深入訪談與參與式觀察,瞭解微貸醫療現況。
研究發現非貧窮家戶有較高的機率使用微貸醫院。此外,病人在微貸醫院常使用預防性服務,費用卻較高。反之,公立醫院提供全面且價格低廉的照護,是照顧窮人的主力。質性調查顯示微貸醫院收費比公立醫院高出數倍至百倍不等;在人力方面,微貸醫院採用彈性雇用以節省人事成本;在財源方面,微貸醫院透過定價和選擇輕症病人以提高收入,亦支付佣金鼓勵工作人員招攬病人或推銷套裝服務。微貸醫院管理者主張不同社經階層病人應分流,似乎走上醫療商業化一途。
與公立醫院相比,微貸醫院存在明顯的使用不平等。孟國政府對微貸醫院採取自由放任,可預期此模式無法除貧或改善健康。本研究建議微貸機構的醫療業務應與微貸業務脫鉤,以提供普及且公平的基層保健服務為原則。
本書寫計畫以「孟加拉啟示錄-從南亞吹向世界的社會企業風」為題,旨在介紹從孟加拉一路風行到世界各國的微額貸款或社會企業(微貸和其它企業的新代名詞),以及微貸如何進入醫療產業,造成健康不平等的歷程。
將這本2015年完成的博士論文「窮人銀行開醫院的角色衝突:孟加拉經驗探索」改寫成專書的目的有三。第一是將少有研究者進入的微貸醫療場域現況以專書的形式發表,做為方案評估的依據或深入研究的基礎。其次是將未納入論文卻值得在專書中補充的田野資料,提高研究結果可讀性。第三,微貸是所有南亞國家共同的景觀,改寫成專書將可為台灣提供南向政策一個可能切入的面向。
本書讀者群為發展社群。發展的主題包括貧窮、性別、公共衛生、和平、鄉村發展、人權、社會政策等,常以第三世界或前殖民社會為關注的對象;發展的行為者包括跨國組織、研究機構、官方與私人援助機構、非政府組織等。
本書首先從政治經濟學觀點檢視微額貸款蓬勃發展的國際與國內脈絡,接著進一步闡述孟加拉非政府組織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歷經兩階段的改造。首先是公部門責任移轉到非政府組織,其次是非政府組織投入微貸後,其社會服務工作與微貸掛鉤而逐漸商品化。這對廣大的微貸客戶與一般民眾起了價值重塑的作用。微貸挾著高獲利提出「社會企業」,試圖扭轉外界對於企業唯利是圖的形象,鼓勵更多人貸款創業,或與微貸企業合作推出醫療服務、健康產品等。
第二部份將呈現微貸機構建立的醫療體系。作者採用改良版的健康體系架構,詳述微貸醫院採取不同策略攻佔醫療市場,包括透過借貸關係、地方網絡的掌握、政府的寬鬆政策,以及商管技巧等,結果端便出現與公立醫院完全不同的樣貌。這種模式的跨足模糊了第二部門與第三部門的界線,也正是第一部份的二階段改造實例。
第三部份討論非政府組織與客戶的關係,挑戰微貸機構賦權窮人,使女性增能的既定印象。作者將納入田野調查中的個案,呈現微貸不必然對弱勢族群,尤其是女性的能力提升有所幫助。另外也點出集體的微貸客戶無法察覺自己是微貸組織與醫院的主要資本貢獻者,而主張應得的回饋、資訊揭露與各項服務。
本書的尾聲將反思「給魚吃,不如教人釣魚」的觀點,帶出近來國際上的除貧新作為。給錢-借錢,不應被簡化為給魚-給釣竿,或者是依賴-自立的二分法。現代人的貧窮有很多結構性成因,不必然按照資本主義的邏輯,要求窮人滿足特定條件後才能換取做人和生活的尊嚴。
(一)期刊論文
(二)專書論文
(三)學位論文
(四)相關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