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珮琳
學歷-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比較文學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吳珮琳
學歷-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比較文學博士
執行本計畫所在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伊索寓言為中國人最早接觸的第一部西方文學作品,它帶動了中國在十九世紀時西方文學的翻譯潮流,進而開啟翻譯研究的學術領域,對於此一作品的傳入和影響卻鮮少有完整的論述和研究。本論文旨在為其提供一個完整的紀錄,且分析較具代表性的例子,以了解該文學類型在中國環境下產生的變化。論文分為三個部分:
一、界定文體。從希臘、印度和中國三個寓言發源地來看三個文化古國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對寓言的定義和使用有何異同。
二、著重兩次西方寓言傳播到中國的過程。其一是以二十世紀初期在中國西北方挖掘出的考古資料為線索,佐以史書記載,對一則可能在西元六世紀中即傳入中國的伊索寓言進行歷史背景的深入探討。其二是針對十七世紀初期耶穌會士利瑪竇、龐迪我和金尼閣對伊索寓言的改寫、翻譯和使用進行分析比較。
三、檢視寓言文體的變化。此部份提供兩組文本對照,一組以十七世紀時董德鏞所彙編改寫的動物短篇軼事集-《可如》,對比同時期李世熊融合中西方的寓言敘述方式所進行的再創作-《物感》;另一組則為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時三個重要伊索寓言中文翻譯本的對照:《意拾喻言》、《海國妙喻》,和林紓的《伊索寓言》。
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西方寓言以全然的虛構故事來闡述格言或真理的書寫方式,顛覆了中國寓言從古至今著重以歷史軼事或仿歷史的寫法來傳達教訓的傾向。
筆者選擇維持以英文的形式出版,希望能藉此增加國際讀者對伊索寓言傳播到中國的細節和對文體變化現象的了解。改寫計畫將以《淡江評論》三位審查人的意見為基礎,以修正並補充原稿達到資訊正確且完備為出發點,以期最終可順利以專書出版,對比較文學跨文化比較之領域有所貢獻。以下依序列點說明:
(一)學位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三)其他